餐饮管理服务商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行业资讯 行业展会 企业库

扫一扫关注

二维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一种粮食养活中国十几亿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种粮食养活中国十几亿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所属类别:行业新闻 评论数:0 发布时间:2021-11-22

 国庆假期,在电影院看了《攀登者》,电影场面宏大,挺好看的。

吴京扮演的方五洲和张译扮演的曲松林等人,大家肩负着一定要攀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最终登上峰顶。

《攀登者》

1960年,方五洲三人成功登顶,登顶途中,方五洲因救曲松林,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摄像机落下悬崖,摄像机丢失后,无法拍下三人登顶的照片留作证据,三人登顶的事实得不到国际认可,三人的处境变得尴尬起来,甚至被人嘲笑。

很快三人分开各自过起了自己的日子,直到1975年,国家组织登山队,三人再次重聚,再次登顶。

《攀登者》

一次次登山,一次次失败,高山大风暴雪,气候寒冷恶劣,攀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让人不愿意看见的牺牲还是发生了,带着逝者的心意也要登顶。

方五洲在电影中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不畏困难坚强的精神。

《攀登者》

不畏艰难,努力攀登的人就生活在我们生活中。

袁隆平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攀登者。

1

袁隆平出生于一个大户人家,儿时生活倒也富足,六岁之前的生活过得多次多彩,简单而快乐。

随后战争爆发,时局动乱不平,为了躲避战争,小小的袁隆平不得不跟着父母四处搬家,饱受战争炮火的摧残,在战争年代,一家人过得胆战心惊,好在大家都平安地活了下来。

战争总是伴随着饥饿而来,吃不饱,吃不好都是家常便饭的事情,袁隆平少时就萌发了以后当农民,种出很多粮食的想法。

新中国成立后,袁隆平上了大学,选择农业作为自己的专业,这个专业与儿时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四年后,他被分配到湖北的一个很偏僻贫穷的小乡村当老师,学校分给了他一些田地,这片田成了他的试验田,他开始琢磨种出高产量水稻的方法。

袁隆平

当时国内关于农业最流行的学术说法就是嫁接这一做法,关于基因遗传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

袁隆平一开始也是采用嫁接的做法,把番茄和马铃薯嫁接,做过南瓜嫁接等等,结果,他种出的马铃薯或南瓜个头总是特别大,比别人的大很多,等到把长出来的果实种子种下后,第二次种植后,依然番茄是番茄,马铃薯是马铃薯,番茄再也长不出大马铃薯,嫁接只能第一次有效,无法把这种基因传给下一代,嫁接的做法失败了。

袁隆平开始研究基因遗传方面的资料,他多次去图书馆甚至千里迢迢地跑到北京图书馆阅读有关于遗传育种方面的资料,大量的阅读资料,加上他探访了当时有名的学术农业专家鲍先生,得到了指点,他决定从改变水稻的基因遗传入手。

袁隆平还在试验田研究种植时,三年的大饥荒来临,人们不仅吃不饱甚至吃不上饭,每天都饿,随便见个人,都是一脸菜色,为了充饥,大家挖野菜,挖甜树根吃,甚至有些地方的人拿观音土填饱肚子。

吃饭成了头等大事,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袁隆平试验田里种植的萝卜番茄这类食物,他每次都拿出来与周围的人分吃。

大家大部分时间都饿着肚子,每次都吃一点儿,留一点儿等到下次再吃。

这三年的饥荒岁月让袁隆平记忆深刻,他认为没有让老百姓吃上饭是他们学农的责任。

对他而言,让老百姓吃饱不饿肚子就是他们科研者的职责。

1960年饥荒过去后,人们吃上了饭,当同村的一个老乡带回一包稻种给袁隆平看时,老乡不禁说:"袁老师,你们搞育种的,要是可以搞出亩产八百斤甚至一千斤的新品种该有多好呀。老乡的这番话点醒了袁隆平,让他深有感触,他决定要种植出一种高产量的水稻,让天下人都能吃上饭。

袁隆平

2

大量的学术资料都表明杂交水稻非常有优势,产量高,质量好。水稻是雌雄同体的植物,自体授粉,要想杂交,必须改变水稻这一雌雄同体的性质,当时普遍选择的做法是人工去雄,这样的水稻就可以与别的水稻授粉,育种下一代,可是人工去雄成本太大,极其耗费人力物力,并且其效果也不清楚。

袁隆平否定了人工去雄这一做法,他决定在水稻中寻找天然雄性不育的水稻,有了这一目标,他每天都用放大镜在田里观察,常常在水田泡一整天,整个腿都泡肿了。

整整经过四年的观察,终于在1964年的夏天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四年时间,其中的劳苦自不必说,即使有一次他在高温之下昏倒,他也从未放弃过寻找。

后有人测算过,发现天然不育株的概率大约为三万分之一,甚至五万分之一。

这种小概率的事件被袁隆平遇上了,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奇迹从来都是为那些时刻努力的人准备的。

袁隆平

袁隆平继续在其他品种的水稻中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皇天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发现了五株,他将这五株小心移植照顾好,用其他水稻与这五株授粉培育新的品种,结果让人失望,新品种也就是后代不如第一代质量好,质量层次不齐,很差。

这次虽然失败了,但是却让他更加深刻了解了杂交水稻的优势,让他明白他必须一步一步走下去,有目标的走下去。

就在袁隆平把所有心血和精力都花在他的试验田时,运动爆发了,他被批评指责,袁隆平跑到自己试验田,他发现自己辛苦培育的水稻苗被人砸个稀巴烂,毫无挽救的余地,他只觉得心如刀绞,这些年的心血全部毁于一旦,一起都要从零开始,他痛苦不堪。

他失魂落魄地回到家,绝望至极。夜晚时分,他最信任的两个学生李必湖和尹华奇带他来到一处隐蔽的臭水沟旁,有三盆秧苗完好无损地待在那里,原来他的两个学生特别用心的提前保留三盆秧苗。

袁隆平看到这三盆秧苗,失而复得的喜悦让他激动得说不出话。

三人开始悄悄地轮流照看这三盆秧苗,而后在工作组的默许下,将三盆秧苗从臭水沟挪到试验田,三人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照看这些秧苗了。

袁隆平的这两个学生已经毕业了,经常义务帮助他,袁隆平一人实在忙不过来,他迫切需要这两个学生能留下做他的助手,可是他没法留下两人,他不能让两人白干活,连吃饭都不能解决。

正巧省委派人了解袁隆平的研究情况,了解他的问题和困难。他生平第一次提出自己遇到的困难,希望两个学生能留下来做他的助教。

这些年来,他没有研究所,没有研究经费,没有任何研究设备,连个助手都没有,他的学生和妻子充当他的助手,帮助他。

省委准许了两个学生留校做他的助手,并且都会给他们一年一笔科研经费,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科研小组正式成立了。

袁隆平

3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验研究,袁隆平依然没有取得实际性的成果,他从实验中慢慢摸到一些规律,育种跟季节有关系,必须到阳光充足的地方繁殖育种,加快实验。

在当时简陋的环境,他根本没有条件搞人工温室,唯有到处奔波,到温暖的地方育种。

三人带着简单的行李南下育种,等到来年播种时分匆匆赶回来播撒种子,那些南下奔波的日子非常苦,三人从未坐过硬卧,甚至有个座位都很不错了,从未睡过床,与蚊子,蟑螂为伍,身上经常起红疙瘩,奇痒难忍。

夜晚,为了防止田鼠偷吃秧苗,三人轮流守夜,一夜经常要醒来五六次赶田鼠。

袁隆平和同事在稻田

袁隆平步入四十岁时,依然拿不出一点实际成果来证明自己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很多人都怀疑他的论证,其中一些有名的权威专家纷纷怀疑袁隆平的技术方针的可行性。

袁隆平没有动摇,他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为了获得突破,他决定寻找野生雄性不育稻子,他带领助手们到海南寻找。

几人开始了寻找,他的一个助手冯克珊对海南野生植物很熟悉,几人找起来相对容易很多,可是仍然找了五个月才找到一株野生雄性不育稻。

袁隆平用其他优质水稻与这株野稻杂交培育出新的品种,当全国各省都在搞研究时,袁隆平毫不藏私,把新品种分发给大家,他认为团结力量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成立了"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小组",袁隆平任技术总顾问。

哪里有需要,袁隆平就在哪里出现。

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实验,1975年终于培育出杂交水稻。

从1961年在自家实验田里发现天然杂交稻到1975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十四年的时间,期间遇到多少难题,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一一克服了,他心里始终有着自己的信念:要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要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天下人都不再饿肚子。

培育杂交水稻对他而言就是一种高山,他要一次次攀登,即使失败多少次,依然要继续攀登下去。